近期,里海区域再次引发外界关注。伊朗与俄罗斯海军联手,在这片广袤的内陆湖上,举行了一场为期三天的联合军事演习,主题定为“携手共建安全里海”。这一幕,似乎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:面对外部压力,两国正试图构建一个坚实的合作阵营。
就在军演前一天,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,秘密接待了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顾问拉里贾尼。这场未事先宣布的会晤,显得意味深长,无疑加深了外界对俄伊关系走向的猜测。
会晤期间,普京特别强调,俄罗斯将继续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。他还提出,可以将伊朗剩余的浓缩铀运到俄罗斯进行贫化处理。
这不失为一个巧妙的提议。一方面,它似乎能帮助伊朗缓解一部分国际压力;另一方面,也让俄罗斯能继续维持在伊朗核能领域的控制力,为双方未来的核能合作铺垫基础。
此次联合军演,伊朗方面不仅有海军常规舰队参与,连伊斯兰革命卫队也罕见现身。俄罗斯则派出了黑海舰队的主力舰艇,包括“猎豹”级护卫舰和“暴徒-M”级小型导弹艇。
里海,作为全球最大的内陆湖,被誉为“第二个波斯湾”,其油气资源异常丰富。估算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8%,天然气储量也颇为可观。它更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冲。
近年来,美西方国家在里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和能源合作不断加强。俄伊两国此次军演,显然意在宣示共同捍卫里海安全,并抵制外部势力的进一步渗透。
他们可能还希望,能在此地形成以俄伊为核心的安全合作机制。然而,哈萨克斯坦、阿塞拜疆等其他里海沿岸国,对此类由两国主导的机制,普遍心存疑虑。
这些国家作为观察员列席军演,但他们的态度谨慎,更倾向于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合作机制,而非被俄伊两国“说了算”。
表面上,俄伊两国看似“抱团取暖”,在军事和外交上高调配合。但一旦深入审视,俄罗斯对伊朗的支持,其底色是高度实用主义的,并且有着明确的限度。
就在近期这些军事与外交动作展开之前,七国集团峰会发表声明,几乎是无条件地支持以色列。这与伊朗面临的处境形成了强烈对比。
与此同时,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三国,却因加沙问题对两名以色列部长实施了制裁。国际社会对中东问题的态度,本就复杂多变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21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,虽然公开谴责以色列,但其中许多国家,在实际行动中,竟然协助以色列拦截了伊朗的导弹和无人机。这背后的博弈,远比想象中复杂。
彭博社此前就曾报道,俄罗斯现阶段“不打算向伊朗提供任何帮助”。这似乎预示了,俄罗斯在关键时刻并不会无条件地站在伊朗一边。
普京的发言人佩斯科夫,也公开证实了这一点。他明确表态,俄方“不会因伊朗遭遇军事压力而出兵相助”,更不打算“武装伊朗对抗以色列或美国”。
这些官方声明,与俄伊在里海的联合军演,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。它清楚地揭示了俄罗斯在与伊朗关系中的实用主义本质。
这意味着,在可控范围内,俄罗斯乐于与伊朗合作。但一旦可能引火烧身,在真正面临军事冲突的风险时,俄罗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明哲保身。
俄罗斯对以色列的态度,一直以来都显得小心翼翼。有分析认为,俄罗斯似乎认为“惹不起”以色列,担心一旦真正惹恼了对方,可能会招致无法承受的报复。
伊朗曾向俄罗斯购买S-300和“铠甲”等防空系统。然而,在以色列的打击面前,这些俄制武器被指“形同虚设”。
伊朗军方在24小时内便失去了制空权,这无疑让俄罗斯的防空系统在实战中表现不佳,也让其军售声誉多少有些“脸上无光”。
伊朗曾向俄罗斯提供大量自杀式无人机,用于乌克兰战场。但这些无人机并非免费援助,而是通过黄金和苏-35战机等实物进行交换。
这清楚表明,俄伊两国关系的核心,更像是一场基于各自利益的交易,而非深厚的兄弟情谊。
某种程度上,以色列对伊朗无人机工厂的摧毁,间接也为乌克兰减轻了来自伊朗无人机的压力。这或许也是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乐见其成的“隐性益处”。
面对俄罗斯在关键时刻的“袖手旁观”,伊朗方面显然是极为不满的。伊朗驻俄罗斯大使卡泽姆·贾拉利,公开表达了极度的愤怒。
他话里有话地指出,“伊朗人民会记住关键时刻谁无动于衷袖手旁观”。这番话,尽管未直接点名,但矛头所指,不言而喻。
它揭示了伊朗对俄罗斯在真正危机时刻的表现,那种深切的失望情绪。这与两国在里海演习时所营造的“携手共建安全里海”氛围,形成了强烈反差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有报道指出,普京曾建议哈梅内伊“达成核协议,以避免政权崩溃”。这番话,透露出俄罗斯对伊朗局势的某种判断。
哈梅内伊曾要求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约束以色列,但遭到了特朗普的拒绝。现在,普京的建议,被哈梅内伊认为是在建议“投降”。
这清晰地表明,俄罗斯对伊朗的支持,并非无条件,它有着明确的底线,并会优先考虑俄罗斯自身的利益。
俄罗斯的行事逻辑,始终服膺于实力原则。在平衡与伊朗和以色列的关系时,它显然更尊重那个拥有更大实力的对手。
俄罗斯在中东地区,对以色列的态度是谨慎的,担心招惹报复。同时,俄罗斯也希望在中东扩大其影响力,并维持对伊朗核领域的某种控制。
莫斯科甚至不排除伊朗政权崩溃的可能性。有言论指出,如果伊朗权贵流亡莫斯科,他们所带去的财富,可能比叙利亚的阿萨德更多。
这暗示了,俄罗斯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,会从伊朗政权的潜在变故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。
这些事件都说明,俄伊所谓的“战略伙伴关系”,并非建立在深厚的情谊或意识形态共鸣之上。它更像是基于冷酷的实力计算和现实利益考量的交易。
即使在叙利亚,俄罗斯与伊朗也曾存在竞争关系。这进一步说明了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与实用性。
可以说,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,已经或明或暗地在为伊朗政权的潜在变故做着自己的盘算。这种“盟友”关系,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“背刺”风险。
里海的联合军事演习,以及克里姆林宫的秘密会晤,虽然在表面上营造出俄伊两国“抱团取暖”的姿态,但近期的一系列事件,却清晰地揭示了其关系的真实面貌。
俄罗斯对伊朗的支持,是高度有条件且有限度的。其行为逻辑,始终以自身国家利益和风险评估为优先,尤其在面对以色列的行动时,表现出明显的规避冲突意愿。
这种基于实用主义的联盟模式,使得里海地区乃至整个中东的地缘政治博弈,充满了变数与不确定性。盟友间的“袖手旁观”,或许随时可能上演。
配资之家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