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4日清晨,柬埔寨向泰国边境村庄发射的火箭弹划破晨雾,爆炸火光瞬间吞噬了宁静的村落。仅3小时后,泰国6架F-16战机便越过边境,向柬埔寨军事指挥部投下精确制导炸弹。
谁也没料到,这场边境摩擦会持续四天未歇,甚至让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朗普都亲自下场斡旋。更出人意料的是,占据军事优势的泰国最终选择妥协,向白宫递交方案寻求转机——这场东南亚的边境冲突,远比想象中更牵动全局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一、四天激战:从局部交火到全面对峙
冲突从7月24日爆发至27日,双方始终未实现彻底停火,军事对抗不断升级。泰国出动F-16战机、集束炸弹和以色列卡车炮等重型装备,柬埔寨虽投入坦克、火炮和地面部队应对,但军力差距悬殊:泰国现役军人36万,柬埔寨仅9万;主战坦克数量泰国600余辆对柬埔寨300余辆(且多为老旧型号);空军方面泰国60架三代机对柬埔寨少量米格-21,战场态势对柬埔寨明显不利。
至26日,伤亡数字持续攀升:泰国已有20人死亡(含13名平民),柬埔寨士兵阵亡超100人。民众生活更是遭到重创:泰国超50万人受冲突影响,13.8万平民紧急撤离;柬埔寨出现难民外逃现象。
边境贸易全面停滞,泰国关闭口岸导致跨国订单在港口滞留腐烂,中国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的企业被迫停工。
冲突范围还在扩散。7月26日,泰国海军在柬埔寨戈公省沿海部署8艘军舰,距传统争议区100多公里的桐艾府沿海也爆发新冲突。双方仍互相指责:泰国称柬埔寨袭击平民区,柬埔寨驳斥为“虚假指控”,坚称自身是“被入侵的受害者”。
洪森(资料图)
二、冲突根源:历史积怨与现实利益的碰撞
这场冲突的核心是柏威夏寺及周边4.6平方公里土地的主权争议。这座印度教圣地对两国而言是文化图腾,而争议源于1907年法国殖民者划分的模糊边界——当年《法暹条约》未明确该区域归属,1962年国际法院判决也未彻底解决问题。63年间,围绕此地已爆发11次武装冲突,成为难以愈合的历史伤疤。
今年5月的新发现让矛盾进一步激化:争议区探明稀土矿藏,估值最低120亿美元。在中国管控稀土出口的背景下,这片资源成了“香饽饽”——柬埔寨批准本土企业勘探,泰国联合日本三菱重工强行开采,领土争端叠加资源争夺,冲突风险陡增。
国内政治因素也火上浇油。泰国前总理佩通坦因“录音门”停职后,其家族与柬埔寨洪森家族的关系彻底破裂。
泰国新执政者对柬态度强硬,柬埔寨则需通过强硬姿态凝聚国内共识。两国均需转移内部经济压力,边境冲突成为“民意宣泄口”。
特朗普(两张图)
三、多方斡旋:从东盟到联合国的有限努力
冲突爆发后,区域和国际力量相继介入调解。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最为积极,总理易卜拉欣致电两国领导人,呼吁“立即停火并谈判”;越南等东盟国家也发声呼吁克制。但作为东盟成员国,泰柬均坚持自身立场,区域调解未取得实质进展。
联合国层面,柬埔寨首相洪玛奈致函安理会要求召开紧急会议,泰国则由外长玛里赴纽约通报情况,双方在安理会闭门会议上各执一词。尽管均表态“愿以和平手段解决”,但分歧未减,未达成停火共识。
中国作为两国友好邻邦,态度备受关注。专家分析,中国可能采取“安静外交”模式,通过非正式渠道调解;或先观察东盟立场,避免干预嫌疑;也不排除未来依托5月签署公约、拟在香港成立的国际调解组织介入,但目前仍以“促和”为核心原则。
洪森24日在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图片(资料图)
四、特朗普“贸易牌”:冲突转折的关键推力
就在局势僵持时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介入打破了平衡。7月26日,他在社交媒体透露,已分别致电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和泰国代理总理普坦,明确表示“若不结束冲突,美国将终止与两国的贸易谈判”。
这一威胁直击两国软肋:泰柬均与美国进行关税谈判,8月1日为最后期限,若谈判破裂将面临36%的惩罚性关税(泰国目标是将税率降至20%)。对依赖美国市场的两国而言,贸易利益远重于边境冲突。
压力之下,两国迅速回应:泰国当天宣布“原则上同意停火”,柬埔寨也表态“支持立即无条件停火”。事实上,双方早已因伤亡和经济损耗难以为继,特朗普的介入恰好提供了“台阶”——以“外部压力”为由停火,既不失颜面,又能向国内交代。
泰国出动F-16战机(资料图)
五、泰国屈服:从军事强硬到外交妥协
泰国的妥协并非偶然。尽管军事占优,但持续冲突已导致50万民众受影响,边境贸易停滞,国内经济压力陡增。
更关键的是,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关乎经济命脉——泰国7月初已递交贸易方案,若因冲突错失机会,将面临沉重关税打击。
为此,泰国不仅同意停火,还向白宫递交新方案,将“边境停火承诺”与“贸易谈判让步”捆绑,试图以“配合姿态”换取美国关税优惠。
这一选择虽看似“屈服”,实则是权衡利弊后的现实决策:在军事优势难以转化为长期胜利的情况下,通过外交妥协换取经济利益更为迫切。
民众逃离(资料图)
六、余波未平:停火背后的深层隐忧
即便停火达成,根本矛盾仍未解决。柏威夏寺主权、稀土资源分配、殖民遗留边界等问题依旧存在,短期内难以彻底化解。
而外部势力的介入更添变数:泰国在冲突中使用了美国提供的实时战场数据,柬埔寨则可能向中国寻求更多支持,大国博弈或让地区格局更复杂。
对东盟而言,此次冲突暴露了协调能力的局限——作为区域组织,未能阻止成员国交火,最终需外部力量介入,影响力受损。
对中国而言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项目已受波及(如西哈努克港特区停工),如何在保持中立的同时维护利益,仍是挑战。
这场持续四天的冲突,以特朗普的“贸易威胁”暂告段落,但和平根基仍不稳固。正如历史反复证明的,边境争端若不从根源解决,今日的停火或许只是下一次冲突的序幕。
配资之家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