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西部唯一常住人口超2100万的超大城市,成都2024年GDP突破2.35万亿元,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。
这座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点的"天府之国",以新经济驱动、交通枢纽优势和民生福祉提升,展现出超越传统内陆城市的发展前景。
除北上广深外,要选一个第五城出来,成都绝对是实至名归的候选者。
陆海空联动的国际门户
国际航空枢纽年吞吐量8733.6万人次,双流/天府机场形成"客货互补"网络
国际铁路港进出口额突破500亿元,中欧班列连接全球120余个节点
2024年,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旅客吞吐量达8733.6万人次,双流、天府两大机场进一步形成差异化定位。
双流机场重点布局全货机航线,一季度货运量同比增长24.91%,在飞货运航线达30条,基本形成通达欧洲、北美、亚洲的货运骨干网络。
展开剩余84%天府机场则以客运为主,国际和地区航线恢复速度居全国前列,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,同时开通11条全货机航线,与双流机场形成"客货互补"的高效运营模式。
成宜高铁开通后,从成都东站到天府机场站仅需半小时,旅客出站后3分钟即可完成值机,实现"空铁无缝换乘"。
成都国际铁路港2024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500亿元,通过中欧班列连接全球120余个城市节点,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中西部前列,1-4月发运量达37641标准箱,位列全国第二。
经济引擎
2024年GDP达23511.3亿元,人均GDP10.94万元
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800亿元
高技术制造业增速20.3%
2024年成都GDP达23511.3亿元,同比增长5.7%,常住人口2147.4万,人均GDP达10.94万元,居中西部前列。
作为国家首批新经济示范区,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7800亿元,占GDP比重达32.5%,培育出字节跳动(成都)、新潮传媒等独角兽企业。
成都高技术制造业2024年增长20.3%,增速超越苏州、武汉,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,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8万辆,占全省62%。
成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,能效水平位列全省第一,绿色转型成效显著。
西部健康保障中心
三甲医院数量61家(全国第二)
每千人床位数7.86张
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
成都拥有68家三甲医院(居全国第二),每千人床位数7.86张(中西部领先),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(3个)与广州并列全国第三。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消化道疾病、医学影像等领域的诊疗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,2024年医疗服务辐射西部超2亿人口,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量居全国第二。
成都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率达72%,迈克生物、康弘药业等本土企业研发的肿瘤靶向药、医学检验设备已进入国内多家顶级医疗机构。
科创枢纽
64所普通高校
双一流高校达7所
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1865亿元
成都拥有64所普通高校,其中"双一流"高校7所(居全国前列),在校大学生超165万人(含研究生)。
依托四川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,成都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65亿元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8件,科创密度直逼深圳。
在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领域,成都高校孵化企业超3500家,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12家,数量居中西部第一。
作为西部科创中心核心城市,成都牵头建设的集成电路集群、参与的航空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,累计拥有5个"国家队"产业集群。
舌尖上的千亿产业
成都作为"世界美食之都",2024年1-8月餐饮收入达1327.6亿元,同比增长6.4%,全年预计突破1991亿元。
火锅产业更是全国标杆,川渝两地火锅门店数量占全国16.3%,成都火锅门店数增速超10%,甘食记等品牌通过"餐饮+小吃"模式实现营业额同比增长25%。
成都还引入李宇春演唱会、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等大型活动,带动异地消费占比达68%,文旅消费对GDP贡献率提升至9.2%。
民生福祉与城乡均衡
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.26万元
保障性住房覆盖率42%
优良天数比率88.3%
成都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.26万元,城乡收入比2.34:1(西部最均衡),市场主体超360万户(中西部第一)。
成都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42%,房价收入比10.8(低于广州的12.7),成为新一线城市中年轻人落户首选城市之一。
在生态治理方面,成都PM2.5年均浓度26微克/立方米,优良天数比率88.3%,沱江成都段水质连续4年达Ⅱ类标准,生态投入占比GDP达2.8%,比肩杭州、厦门。
产业转型
成都高技术制造业2024年增长20.3%,增速超越苏州、武汉。
作为国家首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,成都交子金融大街集聚备案基金超800家,规模达3500亿元,2024年为西部企业促成股权融资26亿元。
东部新区规划729平方公里承接国家战略项目,对标上海浦东、深圳前海,重点布局航空航天、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。
成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7800亿元,占GDP比重32.5%,天府软件园、成都科学城等载体聚集科技企业5800余家,从业人员112万人,形成"研发在成都、应用在西部"的创新协同模式。
从"世界美食之都"到"西部科创高地",成都的发展不仅是单一指标的提升,更是发展模式的革新。
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,这座城市正以开放姿态连接全球,在西部大开发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。
发布于:江苏省配资之家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