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底,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做了一件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的事:他在平壤机场双膝跪地,死死按着覆盖国旗的棺椁痛哭。
棺木里躺着的,是倒在俄罗斯库尔斯克战场上的朝鲜士兵。
这一幕被镜头捕捉,瞬间传遍全球。
这些士兵是朝鲜派往俄乌战场的“援俄军团”成员。
韩国国防部报告显示,超过1万名朝鲜士兵涌入俄罗斯,其中7000人直接投入库尔斯克前线,与俄军并肩冲锋,举着两国旗帜占领阵地。
但代价惊人:西方称朝军伤亡过半,韩国统计阵亡约4700人。
阵亡者遗体由俄罗斯军机运回朝鲜。
金正恩亲自带队迎接,国防相、外相等权力核心层全员肃立,以最高军事礼仪覆盖国旗,追授“共和国英雄”称号。
然而,当韩国媒体曝光阵亡者被“秘密”安葬于1950年代朝鲜战争英雄墓地时,葬礼现场却只有寥寥家属,没有公众观礼,甚至禁止透露死因。
一边是领袖跪拜痛哭的高调宣传,一边是悄无声息的入土为安,这种矛盾待遇背后,藏着朝鲜生存博弈的残酷逻辑。
2024年10月到12月,三架俄罗斯军机先后降落在平壤机场。
机舱里装载的是木制棺椁,覆盖着朝鲜国旗。
金正恩每次都会带队等候在跑道边,国防相、外相、总参谋长等核心权力圈成员全员肃立。
士兵们以仪仗队抬棺,每一具棺椁都被授予“共和国英雄”称号,这份身后荣誉,甚至超过俄罗斯给予本国阵亡士兵的补偿。
这些士兵死于万里之外的乌克兰库尔斯克战场。
2024年10月,韩国和美国情报部门证实,朝鲜已向俄罗斯派遣作战部队,主要部署在库尔斯克地区。
韩国国防部的报告揭露规模:超过1万名朝鲜士兵通过铁路进入俄罗斯,其中7000人直接被推上火线。
他们头戴俄式钢盔,与俄军并肩冲锋,在占领的阵地上高举朝俄两国国旗。
伤亡数字很快成为焦点。
西方媒体称朝军伤亡过半,韩国军方根据战场情报和卫星监测统计,阵亡约4700人。
实际遗体遣返分三批秘密进行:2025年1月、3月和4月,以尸体或部分火化骨灰的形式运回,暂时存放在平壤郊区的四坟墓保护区。
2025年6月25日,朝鲜所谓“胜利日”(纪念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),平壤策划了一场特殊安葬仪式。
按原计划,阵亡士兵将在这一天被迁入1950年代朝鲜战争英雄的墓地,与“祖国解放战争”烈士并列。
朝鲜内部消息人士称,这是党和国家“崇高政治意图”的体现:通过将俄乌战场牺牲者与历史英雄绑定,构建“反帝斗争前线”的合法性。
但仪式最终没有公开举行。
韩国《朝鲜日报》曝光,阵亡士兵被“秘密”下葬。
墓地现场只有少数家属受邀,没有媒体,没有公众悼念。
家属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,不得对外透露死因和地点。
一名家属在平城领取弟弟的军官证时,被告知亲人在“神圣战斗训练”中牺牲,文件上写着“什么都不要说”。
金正恩的眼泪却高调传播。
2025年6月底,在《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签署一周年的纪念演出上,舞台大屏幕播放了他跪在棺椁前的画面:双膝压地,手指攥紧棺材边缘,嘴唇紧抿。
俄罗斯文化部长奥尔加·柳比莫娃在台下悄然拭泪,金与正等高层肃立身后。
同一舞台还展示三份决定性文件:金正恩2024年10月22日、12月12日、12月22日签署的“解放库尔斯克作战计划”。
这些影像成为国内宣传的核心素材。
朝鲜当局将金正恩痛哭的画面剪辑成教育片,用于居民忠诚教育。
内部文件显示,这是“将领袖人性印在人民心中”的策略,同时暗示士兵死于“美国武器”,激发反美情绪。
家属被接到平壤参加授勋仪式,子女获得顶级革命学校的入学资格。
物质补偿却存在巨大落差。
俄罗斯阵亡士兵家属可获得约40万人民币抚恤金,而朝鲜士兵家属的回报是平壤户籍、国家终身供养承诺,但没有现金补偿。
福利分配也非普惠:根据战功“选择性提供”,例如仅限“特级战斗贡献者”家属获得住房。
战场上的朝军承担着最危险的任务。
首批投入库尔斯克的是特战精锐,负责扫雷、工事修建和正面突击,伤亡率最高。
随着任务转向基础设施修复,工兵部队接替上场,伤亡曲线才趋于平缓。
一名阵亡士兵身上搜出的信件显示,他好友宋志明(或宋志永)将在2024年12月9日满23岁,而他已永远停留在异国焦土。
运送遗体的背后是冰冷的交易链。
美国智库卫星图像显示,2024年底至2025年初,豆满江车站货场堆积着73列被防水布严密遮盖的列车,数量达历史峰值。
车厢内装载的是朝鲜炮弹与弹药,对俄输送量同比激增265%。
作为回报,俄罗斯向朝鲜输送军事技术:新型护卫舰配备垂直发射系统和相控阵雷达,万吨级驱逐舰计划启动,甚至涉及核动力潜艇技术支援。
家属的沉默成为政治筹码。
2024年12月18日平城和12月27日德川的两场“死亡证明颁发仪式”上,官员只重复“光荣牺牲”,不提具体死因和地点。
一名家属回忆,现场约十几人,多数是特种部队成员亲属。
他们被迫签署保密文件,换取一纸“爱国烈士证”。
安葬地的选择暴露历史隐喻。
1950年代朝鲜战争中,志愿军阵亡者仅团级以上干部或特级英雄(如黄继光、邱少云)可运回中国安葬,其余14万人就地掩埋在朝鲜。
而此次援俄朝军被置于同一墓地,表面继承“英雄谱系”,实则避免新建陵园引发公众对伤亡规模的猜测。
2025年7月,重伤士兵的归宿浮出水面。
他们与遗体同期遣返,被隔离在专用治疗中心。
朝鲜计划将其编入“宣讲团”,伤愈后担任军队政治教官,讲述“怀着最高司令官上天般的爱进行神圣战斗”的经历。
一本阵亡士兵染血的笔记被特写放大在舞台屏幕,潦草字迹写着:“毫不犹豫地进行神圣战斗……”。
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配资之家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